石景山区区级非遗项目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 2020-06-26
  • 来源:石景山公共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统一安排部署,统筹区非遗中心组织我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开展“携手同心,共同战疫”系列活动,内容涉及抗疫作品创作、非遗项目线上展演连播、传统技艺在线制作教学、非遗“码”上听等各个方面,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用非遗智慧助力疫情防控。

作为石景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香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在非遗传承人孙亮的带领下,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和专家,依据清代《松峰说疫》避瘟方,并结合畲族传统避瘟方的基础上研发及监制出松风避疫本草香方。同时效仿民国时期抗疫方法,通过佩香囊及燃烧熏香等方式应用。

配方研制出后,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生产了千余个本草香囊,将它们无偿捐赠给北京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和北京市一线的部分社区工作人员。

向北京急救中心赠送香囊

避疫香囊送进社区

2020年6月,中国民俗学会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秘书蒂姆·科蒂斯的邮件:由于冠状病毒爆发,全球范围处于特殊的封锁状态,节日和文化活动被取消或推迟,文化实践和仪式受到限制,造成许多人的生活中断。同时,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活态遗产并从中汲取灵感、愉悦和团结,看到了活态遗产在困难的情况下成为了全球恢复力的源泉。

教科文组织邀请其合作伙伴分享疫情期间活态遗产的作用,有助于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增进对保护活态遗产的了解,并激发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国大会认证的NGO组织,中国民俗学会将松风避疫本草香方研制及应用作为实践案例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并将此案例分享在教科文组织的官方网站上。

此次松风避疫本草香方的研制案例再次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实用性的功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让人们在了解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拉近彼此距离。

今后,石景山区将继续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以《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杠杆,以区非遗中心阵地为依托,吸引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开发衍生品等,让非遗融入生活,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区级非遗项目“和香制作技艺”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非遗传承人孙亮

避疫香囊、香包产品展示

香料避疫小知识

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预防和抗击各种疫病的医学实践中,形成诸多独特理论和有效方法。其中,芳香之气因具有“祛湿化浊,清热解毒,安神解郁,辟秽驱邪”等功效,且有扶正除菌的作用,故成为避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早在敦煌壁画中,就发现有焚烧香料避疫的《殷人火防图》,在西汉马王堆汉墓随葬品中,除了藏有最早记载用香料除疫的《五十二病方》的帛卷以外,还出土了4个装有茅香、花椒和辛夷等的香囊。

现代科学也证明,在辛香走窜的香药中,其有效药物离子可以在空气中杀灭病毒;作用于皮肤和呼吸道系统后,通过神经经络系统调节高级神经中枢与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刺激,迅速调整人体的腑脏气血和免疫功能,改变全身生理状态,最终起到治愈疾病的作用。